法学家潘汉典逝世

历史的尘埃 滚滚历史

天晴资讯2020-08-14 20:15:56

法学,作为一种研究法律的专业体系,可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法学诞生的非常早,在公元前3世纪末的罗马共和国就已经出现,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就在10月26日,我国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学家潘汉典逝世,或许很多非专业人士并不了解这位教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潘汉典,男,著名法学家、法学翻译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创建人、原所长。

2019年10月26日凌晨5时41分,潘汉典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8周岁。

人物生平

1948年,潘汉典毕业于东吴大学比较法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精通英、法、日、德、俄等多种语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比较法研究与探索,翻译了一系列著作与文章。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新中国法学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潘汉典教授就开始不停地翻译一些国家的法律文本,开创了中国比较法学的源流,也为中国1954年宪法和1982年新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2019年10月26日凌晨5时41分,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市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法学家潘汉典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8周岁。

人物荣誉

2012年10月,在纪念中国法学会恢复重建30周年之际,潘汉典被授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2012年12月6日,潘汉典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2016年6月1日,台湾东吴大学代表团来访暨授予潘汉典教授 “东吴大学法学教育卓越贡献奖”颁奖仪式在我校学院路校区举行。

人物作品

潘汉典主要译著有《比较法总论》、《英吉利宪法》、《英格兰状况》等。

据中国政法大学官方微博消息,该校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市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法学家潘汉典先生因病于10月26日凌晨5时41分逝世,享年98周岁。

据公开资料介绍,潘汉典,1920年生,广东广州人。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比较法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精通英、法、日、德、俄等多种语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比较法研究与探索,翻译了一系列著作与文章。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系当代中国比较法奠基人,为新中国法学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潘汉典,号宗洵,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他的祖父潘文铎获翻译进士(翻译科为清朝科举科目之一),官至五品。他的父亲潘澄修,清末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律师,曾被选为汕头市律师公会会长。家世背景影响了潘汉典一生的法学之路。

潘汉典从1948年开始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后改聘为副教授),先后辗转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和中国政法大学,迄今已从事法学教育与研究工作达70多年。如果从潘汉典1943年的获奖论文“中国古代法学思想初探”算起,潘汉典的学术活动已经持续了76年。

潘汉典为人低调,极少谈论自己。但他一生的法学之路却极为丰富:诸多作品见证了法学在现代中国的足迹。

受从事律师职业的父亲影响,潘汉典大学就读于上海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同样因为战争,潘汉典入读东吴法学院期间,学校被迫四度迁址:慕尔堂——慈淑大楼——中华职业教育——新寰中学——爱国女中。他的弟子白晟清楚记得,2012年前后,有一次潘先生在学院路校区课后与学生小聚,偶然忆起抗战时期的求学艰难经历:1942年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潘汉典,得悉远在香港的母亲因病逝世。因战火阻隔,甚至未能奔丧。母亲“遗命续学”,他只有含悲苦读,学业一直处于年级前三位,而且掌握了英、法、德、日语。说到动情处,老先生不禁潸然泪下。

无论就职于哪个单位,他都没有停止学术研究。为了研究需要,潘汉典又自修了俄语和意大利语,前后花费27年时间,使用了4种意文本,参考了英、美、法、德、日等国出版的《君主论》译本13种,参阅了关于马基雅维利思想和生平的意、英、美、德、法、俄、日等国论著17种,于1985年出版了更翔实、精准的《君主论》译著,他也于2012年被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本文由网友上传并发布,天晴资讯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及摘抄,违者必究!

All Right Reserved by www.tianqing123.cn 皖ICP备16015331号-1
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2581585518@qq.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