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知识科普>正文

什么是“连中三元”?

发布于:2020-01-05 09:55:39发布者:天晴网友

这是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参加考试过程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

“连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参加考试过程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

这种说法大约出现在宋代。宋代及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首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考得“秀才”之后,才算获得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

接下来, 首先是参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举行的“乡试”,因为在秋天举行,俗称“秋闱”。此考连考三场,每场三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中举者正式跨入士大夫阶层,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段说的便是乡试的情形。通过乡试的举人,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和“殿试”。

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可以参加四月举行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据说殿试制度最早始于武则天。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殿试一般不再淘汰人,只是将所有人排出次序,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所谓“金榜题名”即指此。具体分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剩下的分在二甲三甲。

自古言:“文不称第一,武不称第二。”客观地说,要在文科考试中做到“连中三元”,确实相当难,历史上的王安石、苏东坡父子等大文豪均没有出现“连中三元”的现实也说明了这点。据史料记载,历代数下来,总共出现过十七次“连中三元”的情形,其中还有两次武科举的“连中三元”。

相关科普精选+更多
  • 自动识别语音生成字幕软件怎么用

    在现代数字化时代,自动识别语音生成字幕软件已成为内容创作者、教育工作者、会议记录员等多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这类软件通过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能够自动将音频内容转换

  • 夏至后栽种红薯是否不结红薯

    夏至过后,气温逐渐升高,阳光愈发强烈,不少人会担心此时栽种红薯是否还能结出果实。实际上,夏至后栽种红薯并非一定不结红薯,以下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从红薯生长习性来看,

  • 华为p40pro如何打开空调遥控器

    在炎炎夏日,空调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器。而华为p40pro手机强大的功能,甚至可以让它化身成为空调遥控器,方便我们随时控制空调。那么,华为p40pro怎么

  • 微信视频号主页显示设置方法

    在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展示舞台。微信视频号作为一款新兴的短视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绝佳空间。但是,对于一些新用户来说,可能还不清

经验评论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