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奇闻轶事>正文

动物有没有类似人的感情

发布于:2021-08-18 11:29:53发布者:天晴网友

人有七情六欲,那么动物有没有类似人的感情呢?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这个问题,今天小编将从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关于愤怒:

愤怒相关的生理反应涉及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骨骼肌血流量增大、心跳加快、体温上升等一系列战备调整,可以提高战斗力,帮助动物在捕食、自卫、求偶时进行搏斗或偏执地追击,提高动物无视轻微痛苦、忍受较大痛苦的能力。

人体实验证明,愤怒情绪会激活人的左前额叶皮层,让人对积极感受的反应增强——就是说,愤怒并非纯粹的负面情绪。在快乐和愤怒的状态下,人看到中性的或略带负面的画面时,观感都会比平时略好,“喜怒形于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心理健康。

对动物来说,易怒的性格会提高参与争斗的频率并提高在每次争斗中受伤的概率,由此提高感染、残疾、在搏斗中被杀的概率,缩短个体的预期寿命,但也会提高个体在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取得食物、领地、交配权、社会性动物群体中的社会地位的概率。只要后者给繁殖成功率带来的影响更大,易怒的性格便可以在种群中传开。

关于恐惧:

恐惧是面对有害事物、危险事态或难以把握具体状况的未知时为生存而准备进行防御或逃跑的一系列神经调节、激素调节、身体反应及相关情绪,通常针对特定的刺激:突然的响动、突然出现的陌生人、有毒或外表恶心(可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大型食肉动物等。在难以做出有效应对的时候,恐惧情绪较为强烈。

对人来说,动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恐惧的对象。死亡不但是生物学上要逃避的对象,还包含着重大的未知和反价值,理所当然让人恐惧。

生物学研究证明,许多动物都能表现出恐惧,但它们往往有特定的神经回路在负责恐惧相关的反射,而人是大脑皮层在处理警告信号,因此人恐惧的原因和程度常常取决于个体性格。

关于悲伤:

悲伤相关的生理反应可以发泄压抑的感情,表达悲伤可以对周围的同类产生心理安慰,并巩固社会性动物的群体关系。“有情绪”和“因情绪而妨碍行为”之间是有差距的,这点在“悲伤”上特别明显:

“流泪”,从眼睛里流出液体,在脊椎动物亚门下所有纲的陆生物种里或多或少都发现过。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反复在非人灵长类、猫、狗、牛、马、骆驼、大象等生物中观察到流泪现象,有时是为了润滑眼睛、给角膜提供营养,有时是为了清除眼睛里的细菌、灰尘等异物,有时是因为眼睛受伤或感染,有时只是想睡觉了。在许多动物园里,饲养员发现动物流泪就会请兽医检查动物的角膜有没有被擦伤或感染。

一些学者认为只有人类会因为心理感情而流泪,称之为“情感眼泪”,尤其是人类的“抽泣”(“流泪 + 出声 + 呼吸混乱”)在动物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另一些学者认为许多动物有悲伤的情绪,但是在自然环境里掩饰情感比较有利:动物如果让眼泪影响自己的视线、发出奇怪的声音,很可能成为捕食者的目标,对逃跑也没有好处。

关于爱:

大量的非人生物有明显的、常人就能理解的涉及爱的举动。一些进化心理学研究认为,由于哺乳类幼体需要成体长时间照顾,对幼体的正面情感可以带来好处,成体间的正面情感则可以减轻摩擦、帮助维持群体。性的生物学模型倾向于将涉及繁衍的“哺乳类的爱”视为动力,与饥饿、口渴、睡眠欲类似。人类学家 Helen Fisher 将此类爱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重叠的阶段:

欲望,涉及性欲相关的神经回路与神经递质、激素调节,通常持续数天到数个月;

吸引力,涉及性选择塑造的性吸引力和追求方式,可以节约与大量伴侣磨合的时间和精力,针对特定对象产生个性化的浪漫渴望,这渴望通常随着对特定对象作出更多承诺和接触而逐渐消退;

依恋,涉及共享衣食住行等资源、照顾对方和后代、防御外来侵袭等职责、人对安全感的需求。

关于共情:

感情的对象涉及“共情能力 /Empathy”或“同理心”,这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

十九世纪以来,动物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一次次证明共情能力并不是人类特有的,这类行为至少跟哺乳纲一样老。“共情在各个物种中的演化”是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的常见话题,相关论文已经大量发表。

神经生物学已经知道,涉及共情与关怀的核心神经回路包括脑干、杏仁核、下丘脑、基底神经节、岛叶、眶额皮质,涉及上述部位的纺锤体神经元的活动。在二十世纪末人们就知道大猩猩有纺锤体神经元,二十一世纪初还发现鲸类大脑中纺锤体神经元的数量有人脑中的两倍。

镜像神经元是在动物自己执行某行为和观察其它个体执行此行为时都会发放冲动的神经元,1992 年提出,1996 年首次在猕猴身上发现,从那以来在人、非人灵长类和鸟类等动物身上多有发现。人和幼年猕猴的镜像神经元对动作和声音的反应相似。

以上就是动物有没有类似人的感情问题解答了,更多奇闻轶事尽在天晴奇闻网。

相关奇闻+更多
奇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