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奇闻>正文

民国一块袁大头银元合现在多少人民币?

2016-11-03 15:29未知评论:

  如果不算文物价值,只从白银的货币价值来算,历史上,中国白银与黄金的价格比是30:1。现在原料黄金三百块钱一克。白银就应该是十块钱一克。一块袁大头,它的重量是一两。按中国计量,每斤十六两制,一两31克,而市面上的袁大头都不是足两,只有26到28克。按白银的原料价,应该是三百块钱左右一块。按现在的市价,也就是买100斤大米。如果考虑到它的文物价值,1000块钱一块也不一定买下来。

  银币的价值一是看版别(品种),二是看品相。民国三年、十年袁大头价格属同一档次,存世量都比较大,普品市场价750,但有情报说近期价格可能回落倒700,收购价一般在500左右,品相好的会贵,另外一些稀少版也会贵一些。目前市面上面五毛的最贵,壹元的流通最广,根据年代成色品相有较大差异。

  集币市场的行情价一般是普通版本的壹元300-800上下,去年还涨到900多,五毛(中元)的几K。然后每个年代都有特殊版本特殊品相的版本,比如签字版,甘肃版,大耳版,异年版等等等,特殊版本的市面上能买到几万一枚。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明万历年间,银元流入中国。

  清乾隆58年(1793),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

  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

  可以说从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流通的主要货币一直是银圆。

  中国四大银币为“龙洋”“袁币”“孙币”和“船洋”。

  光绪16年(1890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

光绪16年(1890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

  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3月间公布了《币制纲要》,确定银元为货币单位,标志着民国银本位货币制度的开始。同时规定了每枚银币重量为库平六钱九分七厘。当年铸成了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币,但由于所铸数量很少,市面很难见到。

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币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4年,袁世凯在北京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圆”为一个价格单位,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

  同年12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也就是“袁币”。

  1915年后,各省仿铸,到1923年止,共铸发7500万枚。

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袁币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定每枚银元总重量为26.6971克,含银96%、铜2.5%及其他,纯银重23.493448克。当月以“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铸造银币发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图案,又称为“船洋”。到1935年止,共铸发13亿多枚。

中山开国纪念币

  银元历史了解完,咱们回到开始的问题,民国一块袁大头银元合现在多少人民币?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银元一直作为中国流通的主要货币。期间经历了三种主要币种,民国总统换了好几人,还有军阀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因此不同时期的银元有着不同的购买力。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石(178斤)6银圆,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00元。

  1918年(民国七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其中100家为汉族人、95家为满族人。从这个调查结果,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五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需收入100银圆,才能维持最低生活。

  狄登麦文章中说:“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买一点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这100银圆就是当时每个五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费。

  《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中写道,20年代初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父母加两三个孩子,或老少三代)每年伙食费132.4圆,也即每月11圆就可以维持了。当时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定为每月收入10圆之下。又据史料分析,20世纪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圆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

每月11圆就可以维持了

  1920-1925年上海平均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8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60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上海的物价比北京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

  30年代在北平,一块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当然,还可以用当时的薪水水平作为部分佐证。

  1913年1月鲁迅薪俸220银圆。

  1916年1月鲁迅为教育部科长,薪俸300银圆。

  1919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合买新街口八道湾11号宅院,4000银圆(一说为3500)。一套典型的三进大四合院,21间坐北朝南的正房,另有几间厢房。

  1923年兄弟失和,鲁迅再购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胡同21号,即今北京鲁迅博物馆。小四合院,占地400平方米,三间南房三间北房,东西各两小间厢房,耗资800银圆,加上改造维修不超过千元银圆。

鲁迅改造维修不超过千元银圆

而在同期,在大学任教者的收入如下:

  1917年1月,蔡元培,北大校长,月薪600银圆。

  陈独秀,北大文科学长,月薪300银洋。

  胡适,北大文科教授兼哲学研究室主任,300银圆。

  辜鸿铭、刘师培,280银圆。

  周作人、杨昌济、钱玄同、刘半农,240银圆。

  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月薪120银圆。

  李四光,京师图书馆副馆长,月薪500银圆。

  顾颉刚,1935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研究员,月薪400银元。同时兼任燕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半薪160银元。

  梁实秋,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月薪400元。

  毛泽东做北大图书管理员月薪5个大洋,可能还有其它生活待遇(管吃管住等等)。

毛泽东做北大图书管理员月薪5个大洋

  河北省会保定规定中学、师范专任教师月薪70—100元、兼职教师每小时3—8元;校长月薪100—160元、教务主任、训育主任80—90元;事务主任60元以下。小学教师薪水要低得多,据1914年统计,河北全省小学教员最高月薪不超过24元,最低16元,平均20元;乡村教员每月仅四五元。

  由此可见,民国年间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人民币100元。

相关推荐+更多
文章评论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