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天晴问答>正文

果敢地区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大部分居民是汉族?

提问于:2020-07-03 17:38:32提问者:天晴网友| 评论:
果敢地区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大部分居民是汉族?
最佳答案

果敢地区在历史上多属于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区,未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所能有效控制的边境地区;崎岖复杂的地形决定了其多样化的民族组成。该地曾为哀牢百濮的地域,后哀牢内附东汉,该地属于东汉永昌郡西南边陲。三国时代蜀汉诸葛亮在平南时在诸葛炮楼山留下了遗迹。在白族大理国时期,划属永昌府孟缠甸范围。

元代,分属云南省镇康路、孟定路孟缠甸的一部份。明代,则属镇康土州以及孟定土府的疆域。果敢旧名科干,另有一说科干山为孟艮土司旧壤17世纪南明政权向西南方败退,大规模的平民随着桂王永历明军迁徙云南。

清史稿记载,明朝灭亡后,有一批随南明入缅的官族后裔称为贵家、或称桂家,乾隆年间首领为宫里雁。宫里雁与木邦一同攻瓮藉牙,兵败。有观点认为此贵家就是果敢的旧名。

18世纪,镇康州以及木邦的交界处出现了杨姓汉人势力,杨献才与继任者杨维兴以兴达户为基础,对外扩张。至1840年,第四代领导者杨国华被清朝册封为世袭果敢县令。

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划入英属印度的范围,成为木邦大土司辖下的小土司邦,所以果敢和琉球有些类似,都曾经是中国的属邦,而且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二战之后,果敢与邻近的土司邦一同自英国独立,组成缅甸联邦。果敢获得大土司的地位,不再从属于木邦。杨姓土司的世袭统治权至1959年结束,历时两百余年的果敢土司至此交权予地方议会。

土司政权结束之后,果敢陷入了长年的动乱。1963年杨振材遭到缅甸奈温政府逮捕,土司家族成员杨振声随即建立了军队与政府相抗,反抗势力很快地被瓦解,但战争没有完全结束,由原有的反奈温政府战争,逐渐演变为果敢各方势力内战。杨振声最后流亡法国。1968年以后,缅甸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援下(当时中国还在对东南亚输出革命,以期组成地域性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吸收了缅甸东北山区的少数民族武装,控制缅甸东北边境地区,包含果敢大部分领土。

果敢的主要人口为明代移民后裔、华人,数百年来传承著中华文化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今日的果敢文化与临近的云南省镇康县相似。主要人口信仰道教和佛教,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主要的信仰中心为老街的果敢大庙。果敢现有千户以上李、杨、王、罗四大姓及千户以下500户以上张、鲁、周三大姓,全部在册286个姓氏。

果敢的文教尚在发展阶段,基础教育于停战后重建,有中小学校十余所,学校以果敢语(汉语西南官话)混合缅语授课,主要语言类课程是果敢文(即中文)每周有三至四小时的缅文课程,由缅甸中央政府派遣的缅文教师教授。境内没有高等教育,极少数人曾到缅甸内地留学,许多产业的技术人才一般从中国招募。

网友1411
相关推荐+更多
问答评论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