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的意思
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记得从小到大,理解四十不惑都是以为年龄大了,认知能力就上升了,比如到了四十就没有什么困惑了,也就是说什么都明白了。可是,当看到网上关于四十不惑的解读竟然是说人到了四十岁也就不想明白了,而不是都明白了。扎心的触动,原来我们一直熟知的句子真实含义离我们那么远!
“四十而不惑”,出自《论语·为政》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而立”。
汉迄清为止,历代大儒传统解释:立就是做事合于礼,做事能够考虑周到了,但是这时候还有迷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迷惑。
本义:指生活上失意穷困,缺乏信心,无希望,缺乏尊严的一种精神状态
《论语》中有一段话非常有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中国可谓尽人皆知。那“四十不惑”到底为何意呢?人到四十岁,真的能够做到不惑吗?
朱熹将“四十而不惑”注解为:“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认为这样的注解稍嫌空洞,人到了四十岁就真能不惑吗?孔子第一得意门生颜渊都没达到,更何况别人了。
杨伯峻将“四十而不惑”解释为:“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李泽厚则说:“四十岁不再迷惑。”这两种解释,是不是亦有些牵强之感。掌握了各种知识,就不再迷惑了吗?我倒是觉得,读书越多越知道自己所没有读过的书有多少,苏格拉底的那句“我知道自己无知”,绝非只是自谦。
四十岁之后,做事就不再迷惑了吗?我不大相信,正如歌中唱道:“生活就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四十岁时的人对于人生世事有时依然感到无可奈何,犹犹豫豫,举棋不定,事后后悔。王国维说的好,“人生过处唯存悔”,其实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李泽厚说:“其实可以各自为解,不必刻板以求。”诚然,每个人有各自的特殊情况,每个人有各自对人生规划和对生活的理解,无法刻板以求,但也应该引起足够的思考。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