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杂谈>正文

电影《芳华》好看吗?几度泪崩,唤起太多儿时记忆

2017-12-19 19:34:07评论:

首先,我想说这部电影很好看。其次,我想说这部电影不止好看,还值得思考一场战争、纪念一辈英雄。

二刷《芳华》,几度泪崩,唤起太多儿时记忆。

十四岁前生长在军马场里,与片中部队文工团属性不同,氛围与命运却极类似,礼堂、大院、集体宿舍、革命歌舞,不能再熟悉。

2001年父亲因个人志向主动脱离部队到地方高校任教,周遭全是不解之声。孰料一年后发生巨变,军马场犹如一条阑尾,于历史洪流中遭遇突然割除,部队不再管辖,地方不愿接手,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两万多人却被集体甩下车来,命运无处安放。

实际上,变化又怎是突然发生在那一年的呢,时代其实早已在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刻下印痕,回想起来,所认识的又何止一个刘峰,一个何小萍。谢谢《芳华》,让人在这个按下加速键的年代体认自己的来路与去处。

图注:冯小刚和协拍部队官兵合影。

《芳华》以南疆战事为背景展开,还花700万拍了段6分钟的长镜头战争片断。电影的主人公刘峰,是军区文工团的一名政工干部,学雷锋标兵,却因为搂抱了自己喜欢的女演员林丁丁并大胆表白,被上升为“触摸事件”,受到处分,下放到伐木连当兵。随后,他被调到野战军下属的工兵营一连三排当副排长(在电影中的职务改成了副连长),参加了边境作战。

电影中6分钟的战斗,呈现的是一场连排级的小规模反伏击战。整个电影从宏观背景看,映射的是1979年至1989年的十年南疆战事。从电影中参战人员的着装、战场地形并联系小说的叙述看,显然是以西线战场即云南老山地区边境防御作战为背景。

拍这样的战争画面,当然需要部队协助。《芳华》的协拍部队前身,正是当年浴血南疆的英雄部队。这支部队的参战经历,与电影高度吻合。

这支参战部队,系原14军所属的40师。这个师的前身,是组建于1937年8月1日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参加了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及解放云南战役等。

图注:原40师所属118团8连,前身为八路军129师某部八连,在百团大战中与日军肉搏相拼,被八路军授予“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2015年9月3日,以八连为骨干基础的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方队官兵走过天安门。

继1979年参战后,1984年4月,该师再次亮剑南疆,奉命收复老山。时任师长刘昌友、政委陈培忠。

图注:1984年4月,40师誓师出征,口号是“血战老山顶,领土一日还”。“刘峰”在哪里?就在这个队列里。

4月28日,40师以“血战老山顶,领土一日还”之决心,攻占老山、662.2高地,配属41师122团卷击那拉以南、247高地以北地区等要点后转入防御。至1984年8月4日将防务移交给11军32师,该师击溃敌人10多次反扑,立下赫赫战功。

在4个多月的老山作战中,40师英雄遍地。这些英雄,都可以理解为“刘峰”的战友。而真正的战场,永远比电影更动人。

与严歌苓的原著相比,电影进行了幅度不小的改动。关于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有一个规律是,中篇小说改电影相对比较容易,导演可以在故事上做加法,使其更加丰富饱满,而长篇改电影相对是较难的,这是件做减法的事,一旦减不好很容易伤筋动骨,令故事丧失魂魄。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芳华》电影与小说相比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小说里一带四的故事改为了双主角,肖穗子、林丁丁、郝淑雯的人物身世以及相互间人物关系,都有大幅减省。前半段的整体基调也是另外一种,原著中紧张压抑,电影中欢快浪漫,在电影院的前四十分钟很不适应。不过往后看反倒觉得构造出另外一种张力。

有不少声音认为,电影前半段是在美化文工团生活,对此有另外一种看法。的确,这半部与原著相比整体气息明显不同,原著更为压抑沉闷,带着禁欲气息。但这种改写其实更富意味,这部分讲人在环境中的异化,小说中的异化是顺理成章,一望即知的,是对那个年代固有话语方式的一种单刀直入的解构,虽有力道,却略显直白,余味不足。而在电影里,人在欢快亢奋的大环境中不自觉的异化,仔细一琢磨,才是细思恐极,张力更强,更有后劲。

有人说没有冯小刚的《芳华》或许很多人会忘记这一群人,就像那些被废弃在战场上的坦克残骸,但我想说,历史值得铭记,英雄将永远长存!

在影院里看了电影《芳华》,周围大都是中年人,都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这是一曲关于青春的挽歌,一曲那个时代的挽歌。

相关推荐+更多
文章评论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