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今日>正文

花上万元买实习机会,究竟值不值得? 或为内外勾结的灰色交易

来源:中国网
2018-07-03 23:56   | 评论:

花上万元可内推实习? 都是套路!

5万元进投行、4万元进咨询行业、2万元进互联网企业……又到暑假实习期,一条第三方平台出售内推实习机会的爆料,引起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关注。

内推即内部推荐。记者调查发现,媒体曝光后,“保证实习机会”的信息仍在一些平台推送,这很有可能是第三方平台与企业内部员工的私下交易,借助所谓的求职辅导渔利。

对此,有求职顾问认为其根源在于招聘信息不对称,一些中介公司借内推之名推销培训课程,水分很大,有实习和求职计划的大学生要评估课程后再做决定。

三五万元叫卖实习机会

日前有微博爆料称,某培训机构打着为实习生做求职指导的名义,推出收费内推实习服务项目,涉及众多金融机构。

该培训机构提供4种不同档次的套餐:课程及实训报价1.18万元;可提供推荐信的精英学徒套餐报价1.58万元;需要询价的尊享套餐和星耀套餐,包含不限次数实习和校招VIP等。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培训机构并非少数,它们提供包括职业培训课、修改简历、面试技巧培训等服务内容,强调“保证实习机会”“现场实习,远程实习,留用机会,一网打尽”。虽没有对实习机会明码标价,但这些担保实习机会的培训套餐,无不在彰显实习的“昂贵”。

在这些求职平台组建的微信群中,不乏有求职者称顺利进入心仪公司实习。而这些信息又在朋友圈形成了“病毒式”传播,导致部分大学生看到那些“金光闪闪”的公司名称后,产生了购买意向。

在网上流传甚广的“目标offer及费用”一览表中,中介机构对于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做了明确分类,最贵的是投行和外资咨询公司,实习机会标价高达4万元~5万元,最便宜的快消和互联网企业,实习机会也在2万元左右。

内外勾结的灰色交易

付费内推实习被曝光后,不少金融机构发声明,表示与这些平台并无合作关系。

“金融小伙伴”称是通过课程为学员传授行业知识和笔面试技巧等,使其增加获得实习机会的概率,不存在买卖实习机会的行为,与各大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仅限于招聘信息的传递和推广。

对此,国内某求职平台的就业顾问高双向记者透露:“求职平台提供的这些内部实习机会,很多是来自企业的业务部而非人事部门,决定是否留用的主动权也掌握在业务部门的手中,因此几乎是内部信息。这些实习也多没有实习补贴,不走公司人事系统。实习期结束后,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决定是否正式留用,但平台不会做任何保证。”

那么,平台与企业的业务部门存在利益输送关系吗?

某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士向记者介绍,金融机构的实习机会分两种:一种是由公司人事部门统一组织招聘,如寒暑假实习招聘;第二种是业务部门自行招聘。第一种招聘程序、审批规范,一般不存在问题。而第二种,特别是不签实习协议、不发薪酬,以远程实习为主的“小黑工”,操作空间就很大,内部人士推荐一名“熟人”,还是很容易的。

“‘付费内推’不可能是金融机构的官方途径,很可能是内部员工与外部第三方机构私下达成的交易。”多位金融机构内部人士认为。

付费实习源于信息不对称

花上万元买实习机会,究竟值不值得?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买家”广泛存在于海外留学生和一些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中,其目的多是为“包装”求职简历。

“值不值得还是因人而异吧,很多招聘就看求职者的毕业院校和实习经历,他们喜欢在实习中积攒了人脉又熟悉业务的毕业生,还有的暑期实习后可以直接留下。”韩莉就曾通过第三方付费内推,进入一家券商公司实习。

她曾投过20多份简历都没有回复。“金融专业多的是名校生和你竞争。”虽花费巨资,但韩莉坦言,自己并非名校出身,专业也不对口,但特别想去金融机构,花钱在所难免。

然而,不少用人单位的实习名额越来越集中于内推渠道,一些企业官网甚至找不到实习招聘信息。据了解,内推已成为企业较常见的实习招聘方式。对企业而言,内推更高效、省时省力,还有人际关系作担保,可是一些平台看到了商机、做起了买卖。因此,“内推”在找实习的大学生眼中变得“神秘”,甚至愿意花重金来“买”。

“‘付费实习’的根源在于招聘信息不对称。”某招聘网站的求职顾问认为,在不知道名企招聘信息的情况下,很难获得实习或工作岗位,这是很多大学生遇到的情况。如果花费合理能提升求职技能,这样的“实习套餐”可以适当考虑。但一些中介公司借内推之名,推销培训课程,水分很大,因此实习生要评估课程后再做决定。此外,由于信息真实性有待考证,过程无标准可依,一旦发生纠纷,求职者的权益较难保障。

彭文卓

    关注焦点: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吐槽评论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