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萨克斯坦正在举行全国女性网络选美大赛(Miss Virtual Kazakhstan 2018),其中一名来自阿拉木图的“佳丽”在比赛中走红了……
据哈通社5日报道,这名“佳丽”实际上是一位名叫伊莱·迪亚戈列夫的男子。他在没有改变性别的前提下,仅依靠女装扮相,便成功闯入此次选美大赛的决赛圈。
报道称,22岁的伊莱是一名职业模特,在阿拉木图生活和工作,主要从事时装表演和平面广告的业务。
在一次关于“女性美”的争论中,伊莱因跟朋友们产生了分歧,于是他决定通过男扮女装的方式参加网络选美比赛,以此来证明自己。
当时伊莱认为,女性天然的、不加修饰的容貌,远比浓妆艳抹下的装扮,更加真实和美丽。
且他还认为,当下社会鼓励女性使用化妆品来装扮自身,这不仅掩盖了女性真实模样,还导致人们对“美”的标准出现单一化的趋势。
然而伊莱的朋友们并不同意他的这一观点。
之后在发型师和化妆师的帮助下,伊莱拍摄了一组女装照片,并以“阿丽娜·艾莉耶娃”(Arina Aliyeva)的名义报名参赛。
没想到,由于这组照片中的女装扮相过于逼真,“阿丽娜·艾莉耶娃”从40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不少网友的投票支持,一路闯入了决赛圈。
在决赛名单公布后不久,伊莱就发布了一段视频,称“这位受欢迎的女选手实际上是他伪装的”,“我没料到会引起这样的轰动。”
伊莱还解释说,男性也能很容易的获得这样的“身体美”,他希望借此来说服年轻的女孩们,“能更重视个性和内在美。”
而该赛事举办方在得知参赛者“阿丽娜·艾莉耶娃”实为男儿身时,已迅速宣布将其除名,同时重新增加了决赛入围人选。
不少知道真相的网民对此事看法各异,但大部分网民对伊莱的观点表示支持。
有趣的是,在去年4月,也有一名俄罗斯男子通过这种男扮女装的方式,参加了当地俱乐部举办的内衣选美比赛。
之后他还凭借漂亮脸蛋和姣好身材,竟在众多参赛佳丽中脱颖而出夺下后冠。
俄罗斯男子社交媒体账号截图
相关报道:母亲把女儿养到14岁医生突然说女儿是个"爷们"
在生活中,一般人无非两种性别:男性或女性。但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却介于两性之间。浙江某医院傅教授说,事实上,性别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14岁女孩迟迟不发育
染色体检查竟是男孩
不久前,女孩安安(化名)找傅教授看诊。虽然已经14岁,但是安安的乳房一直没有发育,也没来月经,没有丝毫青春期发育的迹象。
从外貌上来看,安安和其他的女生没什么两样。不过她的性子大大咧咧,活泼好动,说话也豪气冲天,更是在校田径队的短跑比赛中屡破记录。
"这个女孩呢,给我的感觉就是,肌肉特别发达,肩膀比同龄女生要宽。"傅教授说。
经过检查发现,安安血压偏高。而在做B超时,竟然没找到子宫卵巢,也没有睾丸或类似组织。
进一步检查的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安安的染色体是46,XY,SRY基因呈阳性,"也就是说,安安其实是个'纯爷们'。"
一个14年来都以"女性"身份活着的少女,怎么会是男的?
"这就是所谓的'性分化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我们简称DSD。"傅教授解释,在学术上,性分化异常指的就是染色体、性腺、外生殖器的表现不一致。
为什么安安会出现"性分化异常"?
其实,幼儿胚胎在发育的最开始,大概6-8周的时候,是具有双性能的细胞。也就是说,胚胎既可以向男孩发育,也可以向女孩发育。
"在这关键的时间点,需要足够的雄性激素来刺激胚胎,胚胎才会往男性发展。如果缺少雄性激素的刺激,要成为正常男性的一套'系统'就发育不了。而成为女性就相对容易得多。"
傅教授指出,安安正是缺少了一种叫做17α羟化酶的物质,从而在胚胎发育早期缺少雄性激素的刺激,使得安安"虽然是个男孩,却成不了真正的男孩。"
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这个14岁的"女孩"面前:到底是选择做一个男性还是女性?
选择做一个女性吧,可安安缺少女性生殖器;
做一个男性吧,但由于安安体内的睾丸发育不完全且位置不佳,可能引起癌变,最终被手术切除。
"这种情况下,就涉及到她的社会性格。"傅教授表示,安安从小到大都是以女孩的身份生活着,家庭、社交都认可她的女孩身份,而她自己也更偏向于做一个女孩,"安安可以结婚,可以有性生活,但她没有子宫,不能生育。"傅君芬教授略微遗憾。
真相终于大白,安安开始接受相应激素的替代治疗,促进乳房发育,打算做一名真正的"女孩"。
不爱芭比娃娃却爱汽车
2岁"女童"腹腔藏着睾丸
像安安这样性别"不清晰"的孩子,傅教授每年都会遇到二、三十例。"性分化异常(DSD)其实离我们不远,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这种疾病的存在罢了。"
傅教授又举出一个例子。佳佳是个2岁8个月的女孩,来自四川。她性格外向,不爱芭比娃娃,却爱玩汽车。由于"阴蒂肥大",父母带她到当地医院就诊,染色体结果竟然是46,XY(男性),腹腔还长着一对睾丸。
女儿居然是个"男儿身"?佳佳的父母瞬间惊呆了。在辗转多家医院,对于不同的诊断结果游移不定之下,佳佳来到浙大儿院。傅君芬教授召集专家组进行反复讨论,根据佳佳的临床症状、体征、内分泌性激素水平及心理测试等,最终下了结论--"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佳佳年龄还这么小,父母替她盲目选定男女性别呢,对于她自己来说不太公平。所以我们建议暂时保留睾丸,定期随访,等到佳佳长大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更科学的性别选择。"
傅教授表示,目前性分化异常(DSD)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非常困难。
第一,事实上,人类性别的分类依据有很多,包括性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内外生殖器性别、性激素性别、社会性别、心理性别等等。要弄清楚这些,并从中整理和总结出每一例患者的个性化诊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依旧可能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
第二,找寻真正的致病点,无疑于"大海捞针"。虽然基因检测技术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知,但对于性分化异常,出现很多未知点或已知结果无法和临床症状匹配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