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奇闻>正文

宁波古老家训:一条家训对裘氏家族的浸润

2016-10-13 13:30:42网络整理评论:

岳飞为裘氏家谱题“至宝”

朱熹为裘氏祖先题字

南迁始祖西晋大司马裘睿画像

宋仁宗旌表裘仲容为“孝子”的亲笔诏书

讲人 余木

地方史爱好者

在百家姓中,“裘”算不上大姓,但因为历史原因,裘姓人群血缘关系相对较近。追根溯源,裘氏的远祖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海内外的裘氏皆同根同源。目前,全国裘姓人口约有13.5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湖南、富阳、永康、北京、慈溪、奉化、台州、无锡、天台、东阳、诸暨、新昌、余姚、嘉定、平凉,还有美国、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地。分布在宁波的裘氏族人,是唐时农民起义军领袖、嵊州人裘甫的后裔。裘甫起义失败后,其子弟逃到宁波奉化裘村(现名),宋后又有从宁波迁居至福建福鼎、长乐和浙江舟山等地的。目前,余姚裘岙村、宁波江北裘市、慈溪裘家村及北仑春晓裘山村均为奉化裘村先祖的后裔,共有一万多人。中华裘氏宗亲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就是现住大榭的裘氏第27世孙、现年48岁的裘学东。

裘氏家族有一条流传千年的古老家训:传家以孝义为本,处族以仁让为先。这条古老家训的浸润,让古往今来的许多裘氏族人保持了相对独特的“个性”:不但保持家族内部的和谐与团结,还秉承了与人为善、热心公益的家族基因。

史上最长“义门”

裘氏远祖、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遇害后,其子“仲”逃至卫国,将姓氏由“仇”改为“裘”,裘仲成为裘氏始祖。宋桓公即位后,追封裘牧为“忠义公”。晋元帝永嘉之乱时,裘氏家族后人、大司马裘睿护驾南渡,后隐于“婺”(今金华一带)。裘睿之子裘尚则定居于云门斗坵(绍兴平水镇)。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许多大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奉为社会楷模,赐为“义门”。比如江西德安县车桥镇的陈氏家族,唐宋年间历经15代,和谐生活332年未分家,聚族而居多达3900余人,史称“江州义门陈,天下第一家”。但实际上,“天下第一义门”并非陈家,自晋至宋600多年间,裘氏家族19代人始终同耕共灶,19代不分家,被宋真宗旌表为“义门”。后裘氏义门一直延续到元末,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跨时最长的义门。

从现代家族伦理与生活方便程度来看,这种聚族生活的方式或许早已过时,也不值得提倡。但在古代生产力较为低下、社会动荡不安、保障机制缺乏的大背景下,这类互帮互助、休戚相关的家族义门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积极意义,也体现着一个家族的凝聚力,当时,这种凝聚力也是民族凝聚力的组成部分。裘氏义门成为史上最长义门,与裘氏族人以传统的“孝义仁让”理念维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与和谐,是密不可分的。后来,这个家族内部出了一位名闻朝野的孝子,也不是偶然的。

裘氏家训由来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时,裘氏家族内部发生过一起用如今的眼光来看颇具“争议”的“大事件”:一位名叫裘仲容的族人,割下大腿上的肉给母亲治病,感动了家族内外的众多人。后来不知怎么又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仁宗亲笔御书旌表其为“孝子”。从此,裘氏义门正式立下“传家以孝义为本,处族以仁让为先”的家训。

像这样皇帝老儿亲自颁旨为一名平民百姓戴“大红花”的事件,在古代那是少之又少的。于是,裘仲容的感人“孝迹”便在北宋末期、南宋初期的裘氏家族内部,以及当时的朝野上下“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先后引来了范仲淹、米芾、岳飞、陆游、朱熹、文天祥等当时的名人名家为裘氏家族题字,如岳飞为裘氏家谱题“至宝”,文天祥为裘氏家谱作跋,陆游为越州裘氏家谱撰写序言等。如今,这些墨宝,包括宋仁宗手书的旌表圣旨,都珍藏在绍兴嵊州市文物所内。

古代割股救母的故事并不少见,用现今的眼光来看,给人感觉更多的不是孝道,而是愚昧与残忍,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更是直斥其为“吃人”。但是,中华裘氏宗亲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裘学东先生认为:看待古代为人子女者“割股救母”的行为,不应该脱离当时的社会特别是医学发展的背景,因为当时的中医理论认为,用子女的人肉做药引子可以治疗父母的某些疾病,尽管现代医学证明这是无稽之谈,但在当时,事亲至孝的子女“割股救母”的行为当在情理之中,他们的孝举基本上是真诚的。假设“割股救母”确有疗效,且没有其他替代方式,也许现在都会有不少为人子女者这么做的。这就像发生在今天的“割肝救父(母)”、“割肾救父(母)”一样,其孝心应该得到肯定。其实,现代医学中的割肝、割肾对人体的伤害比“割股”还大,如果将来某一天因为医学进步,人造器官可以替代人体器官而无需割取健康人的肝、肾去救助患病的父母,就全盘否定当今“割肝救父(母)”、“割肾救父(母)”的行为,斥之为残忍、无知,同样是荒谬的。

现在要否定的,除了这种不科学的中医理论,还有那种苦肉计式的“伪孝”。可能是因为历代帝王手中那朵理论上可以随意派发的“孝义大红花”太诱人,惦记的人太多,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不装都难———明明心里知道“割股救母”治病效果不靠谱(众多实践效果应该早已证明),仍“一意孤行”地“沽名钓誉”并“广而告之”———今人对古人“割股救母”的反感与非议,很大一部分因素正源于此。

家训齐家效果

据嵊州崇仁裘氏家谱记载:自宋代至民国二十五年,当地裘氏家族受朝廷圣旨、诏书、诰命等30余道,出进士4人,文武举人45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人。但这只是裘氏家族中保存有家谱的“崇仁派”记录,用裘氏家族人员的话说,在全国范围内的裘氏家族来看,这些只是“翡翠一角”。

那么,在裘氏家训浸润下的裘氏家族后人,在处世、齐家方面又有哪些效果与心得呢?作为中华裘氏宗亲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裘学东,就颇有代表性。

多年来,裘学东一直资助着几名贫困大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宁波、奉化、绍兴等地,在他的帮助下,这些大学生开始陆续毕业,有的已成家立业,有两名已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其中一位姓徐的绍兴女学生,家里有个智障残疾人弟弟,父母分别有青光眼和脑疾,收入微薄,她在裘学东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后,进入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去年结婚时邀请裘学东去参加她的婚礼。当裘学东带着其他几位他资助的毕业生前去道贺时,觉得自己这些年来的经济和精力上的付出太值得了。今年以来他又继续结对了7名贵州和嵊州的贫困学生。他还发动社会力量为需要帮助的群体送上力所能及的帮助,去年,他联合嵊州崇仁中学校友,为该校捐助了30台空调,还邀请宁波解放军113医院的13位专家,为嵊州村民提供免费医疗咨询服务,送药下乡近3万余元。

都说独生子女难伺候,轻不得重不得,但在裘学东的言传身教下,如今已在天津科技大学读大三的儿子裘金邦已颇有孝义仁让之风,身上少有独生子女的娇气。他通过竞争成为一年级新生的辅导员,在新生报到时给他们和父母们上“怎样做一名合格大学生”的大课。他还身兼学校学生会社团部部长、浙江同学会召集人、班长等多种角色,热心助人也是出了名的。且看今年父亲节他给父亲裘学东发来的短信:“老爸,今天是父亲节,祝节日快乐!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儿子即将迈入大三,在老爸的教诲指导下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很多。正是老爸对我的教导鼓励,让我有信心和勇气在社团、学生会和班级的干部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感悟。现在我成熟了许多,了解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知道了玩物丧志游戏的无趣性,懂得了作为男人应该要有什么样的担当。谢谢老爸!老爸在家中要多注意身体,少喝酒,多听妈妈的话,多在家陪陪妈妈。愿你们身体健康,开心每一分每一秒!爱你的儿子裘金邦。”裘学东给儿子回复的短信是:“18岁以后,对你的教育改为润物细无声,当你明白的一天就是你长大的一天。好儿子,你懂了,你真的长大了!继续努力,多学多做,充实自己,健康成长。”这组充盈着浓郁父慈子孝情感的父亲节短信,足以让许多同龄父母“羡慕嫉妒恨”。

裘学东还有一位名叫裘孟洁的外甥女,也让他引以为傲。这个从小就对裘氏家训颇为认同的女孩,不但从母亲和舅舅那里学到了“谦虚仁爱”的为人处世原则,还在长辈们的鼓励下从小研习国际象棋,后来进入中国棋院师从国际象棋国际特级大师叶江川进一步深造。在紧张而枯燥的学棋生活中,又是舅舅裘学东给了她“耐得住寂寞”的建议和许多鼓励,让她在没有放弃高中学业的同时得以坚持下来,终于在去年初举行的全国国际象棋比赛中获得女子青年组冠军,并获得“国家大师”称号。今年作为特长生被上海财政大学录取。(宁波晚报)

    关注焦点:
相关推荐+更多
文章评论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