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奇闻>正文

受伤了,为什么有时候感觉不到痛?

2015-01-29 10:01未知评论:

  在战争主题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激烈战斗尤其是冲锋或者撤退逃跑过程中,战士中弹后并没有感觉到疼痛,而是在情况缓和后经过同伴提示才发现自己受伤的事实。

战士中弹后并没有感觉到疼痛

  这可能是真的吗?

  是的,这完全是可能的。虽然并非所有战斗中的中枪受伤都不会感觉到疼痛,但是的确可以出现这种情况。

  这似乎有悖于我们的常识,在人们意识中,受伤与疼痛似乎是相伴而生不可割裂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疼痛?

  我们都经历过疼痛,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说清楚疼痛到底是什么。按照疼痛研究国际联合会(IASP)有关人类疼痛的定义,疼痛是“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有关这种损害描述相关联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疼痛是人体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危险的、可以给我们身体造成损害的,警示我们远离和警惕这些事件。疼痛伴随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由可以强化我们经验和记忆。

  疼痛是如何产生的?

  疼痛的产生涉及几个环节,首先是伤害性刺激或者事件。我们知道,作用于身体的很多刺激是否能产生疼痛感取决于刺激的强度。比如,冷热刺激,只有温度超过一定限度才会引发疼痛。这个限度标准就是造成组织损害,我们称之为伤害性刺激。

  只有伤害性刺激才能激活组织中存在的伤害性感受器,也就是传统上所说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神经电信号。伤害性信息沿着神经纤维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后角(头面部则是三叉神经核),并逐级向上经过脑干、丘脑等皮层下神经核团,最终达到大脑皮层。

  各级中枢神经都会对于这种伤害性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反应。比如,接收信号的脊髓神经元就与相应的运动神经元产生联系,向肌肉发出撤离或者躲避指令。例如,我们的手指被烧会不由自主缩回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疼痛反射。事实上,逃避反射是发生在脊髓平面的一种本能反射,这时信号并没有传入大脑,我们还没有感觉到疼痛,因此正确的叫法应该是伤害性刺激逃避反射。

  当伤害性信息被传入大脑皮层,经过分析我们才产生疼痛感觉,包括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强度,以及厌恶或不愉快的感觉。

  厌恶或不愉快的感觉的产生是经由皮质下人类情绪相关的杏仁核中继传到相关大脑皮层所产生。这种负面感觉的程度与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也就是说,只有当伤害性刺激信息传入到大脑皮层后才会产生疼痛感觉。动物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脊髓横断、或去大脑、去皮质动物都不会产生疼痛感觉。

  所以,伤害性性刺激并非一定意味着疼痛,伤害是客观的,而疼痛只是中枢神经对于伤害信息处理后产生的诸多反应中的一种,而且是一种主观感觉。

  疼痛的中枢神经调节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个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疼痛体验是充满变数。客观存在的甚至是完全相同的伤害性刺激,在不同个体,不同情况下,比如不同情绪状态、注意力程度、过去的经验和记忆,以及许多其他因素都可以减轻或增强疼痛体验。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多种疼痛调节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

  疼痛虽然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疼痛伴随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对于人具有负面影响,本身是一种应激因素激发人体应激反应,造成各种损害。剧烈的疼痛甚至会引发人产生自杀的念头甚至付诸实施。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疼痛强度10级分法,经历8级及以上疼痛,尤其是长期疼痛者,自杀现象非常常见。因此人体又开发出疼痛抑制系统来降低疼痛轻度、减低不良影响。

  中枢神经存在疼痛调节机制早期证据来自Beecher医生的的观察。Beecher医生是二战期间的一位美国军医,他在战地救护实践中发现,战场上士兵疼痛的经历显着减低。

  于是,他对该现象进行了系统调查,他通过对于包括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复合性长骨骨折、头颅贯通伤、胸部贯通伤或腹部穿通伤等五种具有代表性严重创伤、神志清醒、提问时没有休克的225名新近受伤(12小时内)士兵的访问,发现高达四分之三严重受伤的士兵没有报告中度以上疼痛,没有要求使用止痛药。

  5种创伤都是相当严重的,而且士兵们是清醒的,而他们报告的疼痛程度却明显与人们通常认为的不匹配。

  Beecher医生在他发表于1946年的论文中得出结论认为,“强烈的情绪”可以抑制疼痛。

  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疼痛抑制机制

  经过多年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疼痛的内源性机制已经大致明确。

  如图所示,红色为伤害性信息上行传导通路,而绿色疼痛的下行抑制神经回路。

  鸦片类物质在下行止痛神经回路其关键作用。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将吗啡注射到兔子大脑图示中的PAG(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后产生了强大镇痛作用;同样电刺激大鼠PAG甚至完成了完全清醒大鼠无痛剖腹手术。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伤害性信息在中枢神经传递的的多个区域均存在鸦片类物质受体,因此内源性鸦片类物质,其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内啡肽,疼痛抑制是多层次作用。

  另外,抑制性性神经递质GABA(γ-氨基丁酸)、内源性大麻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分泌的皮质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在内源性止痛中发挥一定作用。

  应激介导的镇痛

  在遭遇危险或者潜在的威胁时,人体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这就是应激反应。大脑综合各种信息快速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决策并立刻付诸行动,因此也叫“战斗——逃跑反应”。

  其中伤害或者潜在性伤害可以激活上述内源性止痛系统,来减低疼痛强度,减低疼痛带来的不愉快的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这叫做应激介导的镇痛(stress-induced analgesia,(SIA)。

  研究发现,在不是十分严重的应急状态下,内源性鸦片系统在SIA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中以内啡肽最主要的内源性止痛物质。在严重、紧急的应急状态下,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的多种机制均被调动,其中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分泌的皮质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和内源性鸦片系统为主,发挥强大的疼痛抑制作用。

  战场上中弹真的可以感觉不到疼痛

  战争是人类最为残酷的争斗,也有人说战争是死亡游戏,因此战斗中的人面对的是最为严重的应激状态,尤其是在冲锋或者战败逃命过程中。

  战斗中被子弹击中,如果没有伤及心脏和肺等重要脏器或大血管,短时间不会危及生命,尤其是造成贯通伤子弹并没有滞留的在内的情况下,处于最为亢奋的情绪状态或者恐惧之中的战士完全被忽略掉中弹这种伤害性刺激,这种伤害性信息在上传过程中可以被强大的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彻底压制,大脑皮层感受不到疼痛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前文所述,Beecher医生所观察的5种严重战伤,即便不是在受伤当时,仍有四分之三的战士报告重度以下疼痛,没有要求使用止痛药来进行治疗。这类报告也见于其他一些战伤研究的文献中。

  竞争激烈的竞技运动比赛也经常看到运动员受伤后自己并没有察觉的情况。事实上,在从事紧张激烈劳动或者比赛活动中,我们有时甚至亲身经历过这种事例。

  综上所述,伤害性刺激并非一定意味着疼痛,疼痛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在激烈战斗中,处于高度亢奋或强烈恐惧中的战士,中弹后感觉不到疼痛完全是可能的。

    关注焦点:
相关推荐+更多
文章评论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