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纳
就是接纳孩子社交恐惧,害怕与不熟悉的人亲近表示热络这件事。
我自己都害怕想逃跑呢,更何况是带着我的基因的孩子?
再说了,孩子内向,社恐是基因偏向,并不是他的错,更不是他自己想要这样。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质,有孩子外向热情,就有孩子内向冷淡,我不觉得他有什么错,我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我们生来如此,不必为此感到抱歉。
二、共情
当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惧的时候,他需要父母的帮助。帮他消除恐惧,而不是给他制造伤害,比如说指责他不够懂事,不够有礼貌,不够嘴甜,不够讨人喜欢。这只会给他制造更大的恐惧。
三、什么更重要?
是帮孩子消除恐惧更重要,还是要孩子在当下在此刻表现成一个更好的、更讨人喜欢的孩子更重要?
是孩子远期的心理健康,未来他能够从社交恐惧中解脱,能够很好地应对社交场合更重要,还是此刻孩子必须做到有礼貌更重要?
是孩子这个人更重要,还是符合社会规范更重要?
不是说不要讲礼数,但天大的礼数它也不能大过人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我们应该首先看见人,要让人成为人,人作为个体先被保护,被尊重,然后人才能发自内心地去守护社会的“礼”。
也就是说,孩子要先体会到自己和自己的感受被保护,被尊重,被爱护,然后他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爱别人,去表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喜爱和尊重。
如果他自己的感受被牺牲,被无视,要他委屈自己去迎合取悦他人,他只会感到痛苦和憋屈。
四、确认安全以及建立联结
孩子为什么害怕走亲戚呢?
从生命本能来说,是因为他对这些并不经常来往的亲戚不熟络,不了解,他不知道对方是危险还是安全。对方这个不熟悉的庞然大物,从孩子的视角来说,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说白了就是感情还不到位,却又要被逼着假装感情已经非常好。他自然会感觉别扭又难堪。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去帮助孩子,一是提供安全感,给孩子提前介绍,我们今天要去哪里,要见什么什么人,和我们是什么什么关系,平日里有什么什么往来。让孩子知道这个人对于我们来说是安全的,可以信任的,可以表达亲密的。
二是蹲下来,以孩子的角度去和对方打招呼,表达问候和祝福。相当于是给孩子演练,怎么和亲戚建立关系和联结。有人给他示范,孩子才能从无措感当中解脱出来,才会慢慢鼓起勇气自己去应对。

很多时候孩子不做,不是因为他不懂礼貌,他故意要让父母难堪,而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他自己现在也感到很难堪。
所以,这个时候父母要敏感地察觉到孩子需要帮助和提示的点。
不要总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蹲下身去,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孩子那一边,以孩子队友的身份,问一问,猜一猜,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帮帮他,和他一起讨论一下,想一想要怎么应对。
只有把孩子心中的这些困难解决掉,他才能以一种健全的心态继续往下走。
否则,就可能是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个又一个阴影。
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我家熊孩子在我的陪伴下,面对社交情境,在大多数时候他都能表现自如,甚至表现出我想象不到的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反正至少我自己是做不到,与并不那么亲密的人表现得那么亲密又热情的。我有时候会怀疑,天啊,我一个社恐怎么生出了一个“社牛”儿子?
当然,这个社牛是我培养出来的,不是我生出来的。
但是,在少数时候,熊孩子也会退化,退化到社恐的状态。
就在今天,他和远在重庆老家的外公、外婆、祖祖拜年的时候就又出现了退缩反应,他说他不知道该怎么说,他说自己觉得很紧张,开不了口,很尴尬,挣扎着想逃跑。
也就是说,即使你做到了所有,孩子的社交恐惧依然会反反复复。
所以,就需要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当孩子在感到恐惧不安时,给他提供一个安全港,帮助他从恐惧不安的情绪里解脱出来。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