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文字类>正文

致富故事:俄罗斯客人留下的商机

发布于:2020-06-30 09:33:16发布者:天晴网友| 评论:1条

1995年7月的一天上午,北京市怀柔区常俊英的渔场里,来了一帮神秘的俄罗斯客人劳模山庄主人常俊英:“我们就看见警车开道,我还没看到过那种阵势,呼啦啦来了40多人。” 这帮外宾,来到常俊英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鱼场做什么呢? 常俊英:“用那种花布,把我们现在这个场地全都给围起来了,我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个阵势。” 常俊英一打听才知道,几天前客人就选中了这块地儿,要在他这儿搞一次大的活动。 常俊英:“当时翻译就说,说这个是俄罗斯的议长到咱们这里来开会,说咱们必须要做一些准备,要招待好。” 常俊英的渔场是一个养鱼卖鱼的地方,距离北京80公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拿什么招待那些远方的客人呢? 常俊英:“他们说不用,什么都不用你们管。” 客人哪儿都不去,就在她这儿开会,常俊英本想拿什么来招待客人,可客人们却不让她操心。 常俊英丈夫付林伶:“开会完了,就看到他车里面带着烤箱,那么高的烤箱,夹子呀,调料呀,什么辣椒,孜然呀,这些都比较齐全的,开完会,他们就用这些东西烤,他们的服务员,他们用咱们的鱼。” 员工赵玉莲:“结果他们就洗干净,切片生吃了,还生着炉子就烤。” 常俊英他们活了半辈子,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吃生鱼的,感觉十分奇怪。 赵玉莲:“我们就觉得挺奇怪的,那能吃嘛,就好像说话糙一点,就好像动物才吃生肉呢,怎么人也吃,怪纳闷的。” 常俊英丈夫付林伶:“他们这种生吃呢,我们也觉得会不会吃出毛病来,因为毕竟外国人到咱们农村来。” 这还不算,俄罗斯客人对常俊英的虹鳟鱼兴趣十足,切成片,烤成段,中午吃了,晚上还要接着吃。 常俊英:“每人一条鱼,烤鱼也是一条,生鱼也是一条,然后呢这样吃,我们还觉得特别的纳闷,怎么这么能吃呀,一条鱼吃完以后,到中午以后,下午就开始吃生鱼片,还是吃一条鱼。” 开店的不怕大肚汉,常俊英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是鱼塘里的虹鳟鱼,只要能这样吃,不省得拉到北京城里求爷爷告奶奶的

到处卖吗? 常俊英:“他们在我们这儿待了一整天,到了晚上的八点多才走,这样就共计吃了我们400多斤鱼,嗬,那么多呢,在我们这儿消费了4600美元,他们结账的时候,还觉得特别地便宜。” 常俊英两口子仿佛捡了一个大便宜似的,算来算去,守家在地儿就卖了将近4万块钱的鱼,简直和做梦一样,天下还有这等好事?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可不是抱着金碗讨饭吃嘛? 1992年,在莲花池村矿泉水厂里当了6年会计的常俊英,了解到村里的泉水非常适合养虹鳟鱼后,就动心了。她借钱在村里建起一个8亩地的鱼塘,养殖的是半成鱼,(正面裸体全身照)三四个月后一条虹鳟鱼送到北京市里的酒店宾馆只能赚七八块钱,这时候,常俊英赚大钱的愿望却越来越迫切了。 常俊英:“当时吧,胆子特别大,借了很多钱,一下子就进了5万尾鱼苗,当时就这么想的,如果这5万尾鱼我养成了以后,都出手了,我要赚多少钱呢。” 1994年秋天,常俊英精心喂养的5万尾鱼苗已经长到了一斤左右,但是有一天早晨,常俊英突然发现大批虹鳟鱼开始死去,短短几天时间就死掉了将近4万尾,眼看到手的100多万元钱,打了水漂儿。后来,常俊英才知道鱼得的是肠炎和烂腮病,虽然在水产局的帮助下保住了剩下一万尾虹鳟鱼,但是没有多久,在北京市里,虹鳟鱼已经卖不上更好的价钱了。 劳模山庄主人常俊英:“像我们一开始,进半成鱼的时候呢,出去销售都是30元钱一斤,等到我们这一万尾养成以后呢,再出去销售,就已经跌到一斤25元钱了,那会儿因为我们这个周围吧,也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养虹鳟鱼了。” 当时,常俊英想的是如何养好鱼卖个好价钱,费尽心机,也没有起色,没成想,正是俄罗斯客人在她那里的一次烧烤,反倒给了她留下一个商机。 常俊英:“我就想,咱们干嘛非要把咱们自己养的鱼,拉出去去卖呀,为什么我自己不能加工,不能做呀,你想这个虹鳟鱼,闹了半天有这么多种吃法,这样我们就开始在咱们现在的燕栖镇环岛那儿,用木头

做了一个简易的指路牌,就写上莲花池虹鳟鱼经营烧烤,垂钓,生鱼片。” 常俊英:“过秤,这个给你算10斤,是10.5斤,这鱼怎么做?” 游客:“这两条烤着吃,帮帮忙,不能光吃。” 游客:“你倒说话呀。” 常俊英:“你躲那么老远,我怎么给你说。” 游客:“弄一身。” 常俊英:“没事,我一会儿给你洗衣服。” 游客:“你说免单就完了,最实际的。” 常俊英:“我说免单,你不落忍。” 游客:“落忍落忍。” 游客孙蒙:“到这边自己钓,然后马上他给你加工,我觉得比在城里饭馆里面做的要新鲜,关键我觉得,融入到这里面,觉得特别快乐,因为鱼是你自己钓上来的。” 垂钓烧烤为常俊英打开了最初的市场,随后几年,在常俊英等人的影响下,怀柔虹鳟鱼一条沟以垂钓、采摘、休闲为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开始兴起,常俊英因为带动了大量的农户搞农家乐增收致富,于2000年4月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但随着众多城里人携巨资进入虹鳟鱼一条沟淘金,同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并且白热化。 村民温显祥:“特别地激烈,原来竞争还不那么激烈呢,原来都是小破房子,就开始营业了,您看现在简直成了花花世界了,原来这地方都没人烟,根本就没人。” 论资金论实力,常俊英都不是对手,虽然增加了数十个农家菜的品种,但是在众多对手的冲击下,生意从当初接待几百人一直跌到六七十人。 北京市怀柔区妇联权益部部长蔡雅琴:“都是拉顾客,拉客源,出门去,挺老远的,五六里地,出门去,沿道去截客人,她在上游,又是劳模,她不好意思截这个截那个的,她整体比较被动。” 常俊英:“他们都站在路边去拉客,有的人也是为了自己的生意吧,也有人往里面拽客人,那您说,我作为这个全国劳模,我能这样做吗?” 在一种尴尬的局面里,常俊英急需突出重围,2003年6月,(正面裸体全身照)她把她的苦恼告诉了怀柔妇联。 北京市怀柔区妇联副主席张茹莘:“虹鳟一条沟,像常桂英这样的,全国劳模就这一个,所以我觉得这个

荣誉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我们认为,怎么能够把她这个全国劳模和财富能够联系到一起,让她这个全国劳模真正成为一种金字招牌,来吸引更多的客源。” 妇联建议他改名叫劳模山庄,用劳模做生意品牌,用荣誉换效益,这能行吗,常俊英左右为难。 常俊英:“因为这毕竟是在农村,人家会不会这样说,说你当了劳模,然后用自己劳模这个牌子,作为自己山庄的牌子,这不是显示自己嘛,说拿自己的荣誉换钱。” 北京市怀柔区妇联副主席张茹莘:“对她自己是一个‘紧箍咒’,经营好了,别人说这是劳模山庄,经营不好,别人说还劳模呢,这个态度就这样,质量就这样,怕出笑话。”

北京市怀柔区莲花池村民温显祥:“你劳模牌子往这儿一挂,你有一点纰漏,人家说你还劳模呢,人家就敢说她。所以她就不敢有一点疏漏,不敢有一点私心杂念,黑一点顾客了,或者其他别的。” 2003年7月,常俊英把原来莲花池虹鳟鱼的招牌换成了劳模山庄,名字一换,游客呼啦啦就上来了,当年十一黄金周七天时间,她接待的游客超过了1万人。 游客孙蒙:“可以这么说,更时尚了,我觉得一听劳模这个词,心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比较踏实。“游客:“有点很传统风格的这种名字,现在都是时尚的名词。” 游客赵宽景:“她拿我们也当做自己家人看待,我们也信任她,饭菜呀,点的什么东西呀,我们也都很放心,也从来不问价格的。” 常俊英又进一步提高服务档次,建起了劳模小院,住宿休闲一体化,靠住宿带动餐饮收入。 常俊英:“我们建起来住宿以后,就带起三餐,他至少在我这儿吃三顿饭,住两宿呢,就是六顿餐,那六顿餐跟一顿餐的收入,多大的区别呀。” 游客:“就是玩玩嘛,度假嘛,以前我们公司有人到这儿来玩过,这是第二次。”

常俊英还抓住城里年轻人的心理,营造出与大自然和谐的氛围,泳池、秋千、金鱼、木屋,更多的人在此感受工作之余的轻松,常俊英轻松地赚到了钱。 游客孙蒙:“我觉得这里面的一些植被也很好,另外玩的一些

秋千呀,小木屋呀,都具备,而且呢,我觉得这个“劳模山庄”呢,处在上游嘛,这些水呀,鱼呀都是很新鲜,我觉得城里一些时尚的人,也应该是受这些方面的吸引,应该是喜欢这地方。“常俊英对厨师创新的受欢迎的菜品给予奖励,他们推出的虹鳟鱼24种吃法,成了劳模山庄的一大特色。 厨师李吕军:“经常变换我们的24种吃法,比如说我们发现,有一天24种吃法中的某一道菜,它销售量稍微少了一点,我们就马上把它换掉。像我们今天这种鱼,红烧鱼,菊花鱼,松鼠鱼,还有这个三色鱼卷,这些菜都比较受客人欢迎的,像我们今天做这种菜的流量,能达到两三百斤。 虹鳟鱼的

相关范文精选+更多
  • 一个失落青年的成功创业故事

    一个失落青年的成功创业故事

    一个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处处碰壁的失落青年,在两个月换了12份工作后终于再也没有了钱支撑下去继续找工作的本钱!人要吃饭,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这个时年24岁的年轻小伙想到了亲

  • 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

    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

    一个感人的创业故事,一位很值得尊敬的老人,吴胜明。 她,不到50岁便身家千万;但是,52岁被判无期徒刑,服刑期间,丈夫离去,女儿自杀;70多岁出狱后以扫公厕为生,中途又被骗

  • 情侣服装店成就梦想的创业故事

    情侣服装店成就梦想的创业故事

    2003年5月,谢美媛拿出她和丈夫积攒下的2万多元钱,在广州开了一家名为圆缘园情侣私房衣馆的精品服装店,主要零售一些情侣衫、情侣套装等。 丈夫李权生日前几日,谢美媛笑着对丈

  • 创业故事:18岁临危受命的创业历程

    创业故事:18岁临危受命的创业历程

    她的办公室布置得十分雅致,就像她身上的服饰一样,精致,不张扬。将一切衬托得恰到好处。在她身后的墙壁上,悬挂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长剑,那是朋友从英国带回来送她的礼物。潘

  • 三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三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三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纵观我国的亿万富翁,很多都是从白手起家开始的,有的从摆地摊开始、有的从摆水果摊开始,有的甚至曾两度白手起家,本文就总结了几个白手起家

  • 创业故事:西安百岁老人徐益卿第四次创业

    创业故事:西安百岁老人徐益卿第四次创业

    创业故事:西安百岁老人徐益卿第四次创业 见到老人时,老人正在擀面,切面条,他说擀面是他经常干的事,是锻炼身体。除了听力视力有些下降外,老人走路不用人搀扶,思维敏捷,

范文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