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文字类>正文

【书评】那些人间之美与追逐美的人读《当数学遇上诗歌》

发布于:2020-01-10 12:59:26发布者:天晴网友| 评论:1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开办柏拉图学园之后,非常重视和推崇数学,在学园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这是很多人所知道。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年轻时还曾是个“文艺青年”,热爱诗歌,写过赞颂神明的诗。

柏拉图既不是数学家,也不是诗人,但他在冥冥之中却连接了数学与诗歌。到了近代,学科逐渐分化,尤其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逐渐对立起来,数学与诗歌的距离似乎越远。数学被称为自然科学之母,是理性与精确的象征,而诗歌则是文学作品中最天马星空的,它是感性的,充满了恣意和随性。

于是,在很多人看来,数学和诗歌,就像磁铁的两极,互相排斥,相距甚远。而沉静谨慎的数学家,与热情洒脱的诗人,似乎也应该是两个世界的人。真的是这样吗?这本《当数学遇上诗歌》从丰富的史实资料告诉我们,数学和诗歌从未远离,它们不断邂逅,并产生火花。而数学家和诗人也并不是两个孤立的职业。

数学和诗歌,归根结底都是对我们周围万物的表达,是万物之美的摹画。就像书中所说的,对数学和诗歌探索,看似是完全不同的探索,数学家和诗人在山脚下走了不同的路上山,但是到了山顶,却自然而然地相遇在了一起,共同欣赏“一览众山小”的美景。

数学研究的理念不仅需要扎实的推理,它还和诗歌创造一样,需要直觉,需要灵感,需要顿悟。而诗歌,看似形散,但神不散,总有一个核心的意象,牵绕着那些洒脱飘逸的诗句。好的诗歌,就像一个隽永的定理一样,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对于数学与诗歌的相似和相通性,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称”与“对仗”,它们在理念上具有鲜明的共性,即在变化中保持着不变的性质。我们从几何对称中看到了美,从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到古罗马的教堂,都有着对称之美。一左一右,位置变了,形状却没有变化。这种“变中不变”对应到诗歌中便是“对仗”。

比如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便是工整的对仗。上句和下句的字虽然变动,但是却依次都是相同的词性。明对清,月对泉,松对石,间对上,照对流。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诗歌叫回文诗,比如苏轼的《题织锦图回文》写道:“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倒过来读,同样也是美的。

对称与对仗是美的,不对称和不对仗就不美了吗?也不见得。当毕达哥拉斯发现,有着完美对称性的圆形,背后隐藏的圆周率π不仅毫无对称可言,还无限不循环,连规律都没有,几乎要疯掉了。而如今,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不对称,无规律,并发现了它的其中的美。比如说黄金分割点0.618,两边并不对称,可是这样的分割比例却让人们感受到美。

而由此,现代建筑也都开始追求这种非对称之美,这种美更加自由、随性和开放。而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中国在古体诗的基础上,也演变出了现代诗。这种不对仗的诗句,彰显着人们思想的自由、随想和开放,彰显着不对仗的美。

“对称”与“对仗”,以及“不对称”与“不对仗”,都有着相通的美,而追逐与创造了这些美的人,数学家和诗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也举了大量的例子。

许多数学家也非常热爱诗歌。从国外的数学家笛卡尔、莱布尼兹、高斯,到国内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是诗歌爱好者。高斯就曾经说过,如果他不做数学家,那么歌德就是他的榜样,他会选择做一名诗人。

同样的,诗人们也有着数学情怀。比如中国唐代的诗人骆宾王,被称为“算博士”,究其原因,是他对数学和数字有着偏爱,数字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歌当中。而数学和数学家,也经常成为诗人们写作的题材,他们用诗歌表达着自己对数学的看法,赞美着与他们完全不同那个行业。

挪威诗人约恩松为了纪念挪威数学家阿贝尔时,写过赞美数学之美的诗:

“数的科学,像时间一样不知不觉地流逝。融于永不消失的晨曦,是千变万化的数字,她们像雪一般纯,比空气更轻,却强于整个世界,其值无价。她们带来的是一片光彩。数学是多么美丽……”

在这里,数学的美丽正是体现在诗歌的美之中,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数学之美与诗歌之美,并不仅仅属于数学家和诗人,它也应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数学与诗歌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们的融合,也代表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读一读这本《当数学遇上诗歌》,你也许还会发现和体悟到更多人间之美,邂逅更多追逐美的人。

作者简介

张峰,1982年生,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现为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相关范文精选+更多
  • 【书评】慢慢走,欣赏啊以细读方式进入刘慈欣的科幻世界

    【书评】慢慢走,欣赏啊以细读方式进入刘慈欣的科幻世界

    作为当前中国科幻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刘慈欣作品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而关于研究路径和方法,学术界仍在探索之中。目前就笔者所见,对单部作品或者几篇作品进行的研究比较多

  • 【书评】中国乃园林之母读威尔逊的《中国——园林之母》

    【书评】中国乃园林之母读威尔逊的《中国——园林之母》

    100多年前,英国著名博物学家威尔逊到中国西南考察,最后写成一部游记叙事形式的著作,谈论他在中国西部地区前后4次,历时12年,采集植物标本6.5万余份,将1500余种原产中国西部的

  • 【书评】太空钢琴的巡礼

    【书评】太空钢琴的巡礼

    太阳系是浩瀚宇宙中受到太阳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孕育了宇宙中极为重要的人类文明。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生命在太阳系中这颗名叫地球的行星上,已繁衍生息了

  • 【书评】在真理面前,愿我们都是孩子

    【书评】在真理面前,愿我们都是孩子

    周末的下午,倚在床头,拜读李淼老师的新作《给孩子讲相对论》,一眼望去的是窗外明媚的阳光,阳台上晾晒着的衣物迎着微风摇曳,耳畔传来孩童们的阵阵嬉闹。 忽然回想起童年无

  • 【作品欣赏】罪孽

    【作品欣赏】罪孽

    “2018科普文创—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科幻类获奖作品 一、南乡 世界上目前没有几个人知道南乡的存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南乡已经死了。 南乡生前是个出名的人物。他做过的最出

  • 【书评】人机关系的美丽遐想及伦理隐忧

    【书评】人机关系的美丽遐想及伦理隐忧

    “人类会爱上机器人,人类会与机器人结婚,人类会与机器人发生性关系,这些都是(也将被视作)我们对于爱以及性的渴望的‘正常’延伸”[1]22,人工智能专家大卫·利维(David Le

范文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