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健康>正文

济南远大脑康:腼腆可能是社交恐惧症!在线咨询预约成“私人医生”

2018-01-30 10:52:01评论:

真相!你以为的腼腆,可能是社交恐惧症!

济南远大脑康医院专家提醒您:“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下一个被社交恐惧困扰的人,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我们自己”

你以为的腼腆,可能其实是社交恐惧障碍,“害怕别人注视我超过三秒钟。”“几乎没有朋友。”“出门在外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心跳和紧张之中。”“只有在家里才能让我完全平静下来。”你如何评价这样的人?内向?腼腆?还是不够自信?

腼腆的面部表情

腼腆与社交恐惧

济南远大脑康医院李沛英主任介绍:腼腆的人可以理解为感受性强,不喜欢过于热闹的地方,他们只是不想去社交。与腼腆不同,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其实内心是渴望社交的,但却因为心理障碍而无法顺利完成。一个是性格,一个是心理障碍。有时候,你以为的腼腆,其实可能是社交恐惧。

什么是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过度的境遇性害怕,即个体在公开表演场合和社交场合下担心被人审视,害怕自己会出丑。

患者在这些社交场合下常产生害怕的情绪,由此导致对这些场合的回避,感到极度的紧张和不适。

跟别人讲话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看到认识的人却绕道避开;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甚至害怕在公共场合用餐。过分敏感、完美主义、自我要求高、过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总是希望做到最好,又常常害怕自己不能做到最好。

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与人的交流需要耗费巨大的心理能量的,交流一次往往伴随着身体和心灵上的虚脱感。

社交恐惧症 犹如套子里的人

造成社交恐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遗传和家庭因素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父母,其子女患病危险性也更高。父母限制子女接触社交环境也促发社交恐惧症。

2.社会挫败也会造成社交恐惧

按行为抑制和条件反射理论来说,遭遇一次创伤性事件可引起持续的害怕。(K.Björkqvist,2001)就好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如有人在考试时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并训斥了一顿,从此便害怕在别人注视下书写。

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惧障碍是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很小,仅有不到1/4的患者随年龄增长而缓解。在没有疏导与治疗的情况下,社交恐惧症可以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美国、德国等研究发现社交恐惧障碍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0%以上,是继重度抑郁和酒精依赖之后的第三常见的心理障碍。

Wittchen的研究发现,有一般的患者在情绪表达、社会功能和生命活力方面严重受损;工作能力也明显下降,有11%的患者被解雇;8%的患者因为症状每周平均减少工作12小时。

“社交恐惧”盯上了青少年学生

大多开始于青少年期,在社交、教育与职业的发展阶段受到影响。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学习的机会与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明显减少,工作、学业能力与社交生活能力下降。我国首次社交恐惧症流行病调查显示:81.5%的学生患有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其中女孩多于男孩。

然而,因为人们对其不重视,社交恐惧也被学者们成为“被忽略的焦虑障碍”。也正因如此,至今它仍危害着数亿人群。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下一个被社交恐惧困扰的人,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我们自己。

还分不清楚腼腆与恐惧症?看清下面九大特征,当你符合其中三条或者三条以上,你可能是社交恐惧了。

济南远大脑康医院精神科李沛英主任介绍,社交恐惧症的九大特征是:

1.很长的一段时间宅在家里不出门,不愿跟人接触甚至不愿出去吃饭。

2.害怕一切需要发言/表现自己的活动,因为不自信所以说话声音很小很小。

3.通常在人多的场合会自带隐身技能,并不希望任何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

4.内心世界很丰富且充满了各种想象,但是展现出来的却是无声的距离感。

5.聚会时经常是别人聊得热火朝天的,而自己聊插不进话题只能看着他们。

6.明明很孤独却会拒绝多数人的邀请,认为待在家里是最舒服自在的事情。

7.和别人说话时眼神会死活不敢对上,觉得炒鸡尴尬所以回回都是快闪躲。

8.去到新的公司会害怕认识新的同事,也可以一天甚至一星期不说一句话。

9.从来不会主动联系以前的同学朋友,对别人的主动联系也不知如何是好。

10.和不熟的人交流容易成话题终结者,你问我答没几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该怎么办?

济南远大脑康医院精神科主任李沛英主任介绍:发现自己有社交恐惧倾向时,一定要注意自我调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自我调节缓解恐惧症。

1、自我暗示:每天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是不可超越的存在!自己改变认知,增强自信心,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变更强大,才能无谓众多困难和挫折。

2、经常阅读:经常读些有意义的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能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而且这会有效地帮助你树立自信,在社交场合也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多多交流:积极的语言交流是战胜恐惧的法宝。在我们和别人的交流中,我们不仅可以有效放松心情,还会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如果病情严重,无法自我调节,请第一时间找专业的精神康复专家进行甄别诊疗,切勿侥幸心理,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相关推荐+更多
文章评论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