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健康>正文

孩子的心理健康怎么解决,受什么因素影响

2018-02-06 15:52:47评论:

心理导读:孩子心理健康怎么解决,孩子的习惯于意识都要从小培养,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是公主,是小皇帝,什么事情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缺少与人分享的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呢?

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  有一些家长常常强迫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每个孩子最珍爱的东西不同,孩子完全可以把一辆缺了轮子的玩具汽车当做珍宝,那你也不要强迫孩子把他掉了轮子的玩具汽车借给小朋友玩一个星期。孩子可能会和小朋友分享很多东西,但他最心爱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这并不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和完善。同样,同一件物品,他可以和A小朋 友分享,却不见得和B小朋友分享,这也非常正常。孩子也有权选择分享的对象、分享的物品和分享的时机,就如同我们每个成人每天所进行的选择一样。事实上,我们每天从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心情,也正是我们的孩子从他们的分享行为中所享受到的。

二、注重分享体验  家长有时往往刻意追求分享行为本身,而忽略分享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常常看到很多家长大力劝诫着孩子把手里的玩具或糖果交出来与大家分享,孩子明明不乐意,甚至眼泪汪汪的,家长却百般劝慰,甚至威逼利诱。其实这样实在是丧失了分享的意义,而单纯变成了家长对于孩子分享行为的一种脸面上的满足。很多情况下,家长需要孩子把东西交出来,在潜意识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分享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不仅是物品的丧失,还有父母对于自己心理要求的漠视。如果分享行为和痛苦画上等号的话,家长还能指望孩子愉快、主动地与人分享吗?

三、循序渐进  分享意识的建立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只有孩子从一个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个分享行为才 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识。

四、家庭环境  有些家长认为分享是孩子之间的事情,从而在家居生活中放弃让孩子通过与家人分享而获得快乐的机会。事实上,如果孩子连和最亲密的人都不能分享的时候,是不可能再与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关系的。有很多家庭中会以孩子为中心,所谓“过的就是孩子”,这样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放弃了学习分享、获得分享快乐 的机会,在社会交往中主动进行分享行为的机会就会较少。其实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和他人应该是平等的,只有这种真正的平等才能使孩子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给予他人的快乐和被给予的快乐。

    关注焦点:
相关推荐+更多
文章评论

评论列表(条(包括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