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文字类>正文

一场“血色风暴”中的科普故事

发布于:2020-01-09 09:46:08发布者:天晴网友| 评论:1条

“让-巴蒂斯特·丹尼斯被视为一个最危险的悖德者。1667年的某个冷冽的冬日里,他完成了史上第一次把动物血液输到人体的实验。此举震惊了整个科学界,他收获了一地的赞誉,以及比称赞更多的争议。一场铺天盖地的科学风暴因此席卷了全欧洲,对立的双方包括法国与英国、天主教与新教、科学与迷信……”

《输血的故事》封面折页上的这一段话,无论怎么看,都像是一部惊悚刺激而又跌宕起伏的悬疑作品的宣传内容;倘若进一步结合书内的“主要人物表”以及“野兽之血”“伦敦塔”“疯人院”“怪物与奇迹”等章节题目来看,上述判断则更加确凿无疑。

然而,事实上,正如本书作者所言,早期科学的故事也许看起来像小说,但是,这本书讲的却是非虚构的故事——为了在叙述时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作者专门研究了一系列的历史文件、手稿、医学手册以及个人信件等。在这样的叙述前提之下,书中所描述的诸如在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进行输血实验,甚而至于把动物的血液输入人体以治疗某些疾病等历史情境的再现,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于错愕和震惊。

本书以出身卑微的法国低层青年丹尼斯凭借个人的执着努力,在“输血”这一早期医学的敏感领域所经历的极大波折为线索,向我们展现了17世纪欧洲医学界乃至于整个欧洲社会的深广图景。通读过后,窃以为其精妙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开阔读者视野,给读者提供历时科普信息,让读者在今夕对比中感受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书中以备受关注的输血实验为线索,串联起当时的医学研究、医疗条件,以及社会大众对于医学领域的普遍认知。根据古希腊医学家盖伦的认识,人体内的血液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地从胃流向心脏……心脏的作用是像炉子烧柴火一样燃烧血液,在此前提之下,呼吸的作用则是用于吹走心脏这个火炉所产生的烟灰。基于对“心火”原理的认识,早期人们把放血疗法当作治疗以及预防疾病首要措施的行为就不再难以理解。又如,十七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为病人实施放血疗法的外科医生很多时候是由理发师“兼职”的,为纪念这个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时至今日,理发店的门口还装饰着红蓝白三色相间的转筒:红色代表动脉血,蓝色代表静脉血,至于白色,则代表绷带……

其二,态度严谨,表述科学。作为医学类科普图书,介绍医学知识是“分内之事”,在“血液循环”部分,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英国内科医生威廉·哈维通过实验手段发现血液循环原理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哈维在历史上首次量化了人体内的血液总量,明确了静脉瓣的生理功能,进而对盖伦影响深远的生理模型进行了反驳。在“瘟疫与大火”以及“国王的图书馆”部分,作者分别介绍了当时医生们用于隔离“瘟疫瘴气”的那种带有鸟嘴的造型奇特的防护服,以及法国科学院那堪称原始的解剖工具和相关设备。众所周知,科普著作在严谨程度上可能不及科学研究,但是本书作者在字里行间仍然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对于某些不很确切的信息,作者也会格外予以说明。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喀迈拉”中,尽管按照“常规的逻辑与情理”,有很大嫌疑在丹尼斯的输血实验中起了破坏作用的马蒂尼埃并没有接受审讯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极有可能是由于时任首相科尔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者实事求是地说道:“关于科尔贝知否插手这件事,并没有正式的记录。”

其三,凸显人文色彩,让科技与人文交织出科普美景。全书以17世纪的伦敦和巴黎为主要场景,展现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总体面貌。例如,第一章“医生与疯子”中,作者在青年医生丹尼斯走出其塞纳河畔的寓所前往蒙特摩先生府邸的过程,十分生动而又详尽地描写了巴黎“新桥”上的众生万象:“那座桥上有蛇油贩子、江湖骗子、伺机的‘钓鱼’团伙、街头艺人……各色三教九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与克制和高贵联系在一起的“兑换桥”(PontauChange)。又如,在第七章“他要爬到多高才停止”中,在说明蒙特摩先生的私立学院为何会被“收编”及其与“国王的科学院”之间的较量时,作者不失时机地穿插了尼古拉斯·富凯在政治领域的盛极而衰作为类比。

总之,这是一本让人时时会有“意外惊喜”的好书,既有小说的精彩,也有科学的奇趣,很值得一读。与此同时,早期科学研究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哪些政治、宗教等影响因素,也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范文精选+更多
范文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