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文字类>正文

精致“吃货”养成指南读《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与《嗜:戒不掉的甜蜜》

发布于:2020-01-09 12:08:54发布者:天晴网友| 评论:1条

“民以食为天”、“吃、穿、住、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姜、醋、茶”,基本生理需求与历史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人向来重视“吃”,讲究“吃”。

满汉全席、地方小吃,鸟兽鱼虫、根茎芽叶,蒸煮煎炸炒炖烤、酸甜苦辣加个咸……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因素和食材短缺的历史综合因素促生了中国餐桌上的多样性,再加上一股对食材敬畏的琢磨劲儿,色香味必得俱全了才能入口。这是传统模式,讲究的是口腹之欲。

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好吃”的中华儿女可不再满足于神州大地土生土长的食材种类,洋玩意也得上场补充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中餐开始有了自己的堂表兄妹——日餐、法餐、意餐……餐桌上的多样性丰富了,零食圈自然也不能落下,提拉米苏、卡布奇诺、马希马洛、碧根果、夏威夷果……各种洋气的零食饮料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小店铺里,中华饮食文化向来“肚大能容”,以其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积极加入了美食全球化队伍,探索文化多样性融合的中国实践之路。加上现代营养学科的发展和营销学的实践(各类养生节目也是功不可没),吃货们的评价系统里多了一项营养指标,现代生物和化学技术的发展,原生态式的安全也被推入评价系统里,色、香、味、营养、安全五个维度都达标才符合现代吃货们的“讲究”。

说到“讲究”,中国人崇尚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不到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哪能对得起这“讲究”二字。陈莹婷用《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郭亦城用《嗜:戒不掉的甜蜜》,很好地践行了如何做一个精致的“吃货”。一位是植物达人,一位是博物学家,作为科学界吃货,二人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带领吃货们追根溯源,从“口腹之欲”走向“口腹之学”。

陈莹婷的目标是让读者们能够奢侈地慢慢嗑坚果,她在书里将16种常嗑坚果扒拉得透透彻彻、明明白白,“花容神物毒心昧,苦甜皆是仁生味”“同根姐妹籽惑人,善学明辨伪与真”“高举炮弹常添足,稳居雨林恋壮汉”……从文化象征、历史渊源到门类区分、物种价值,从生长环境、繁衍机制到结构形态、采摘过程,从营养结构、食用方法到口味禁忌、谣言破除等等,在优美而朴实、风趣而严谨的语言贯穿下,一个全面详实的坚果世界在人脑这颗“大核桃”上抢了一个褶。

郭亦城的目标则是让我们好好尝尝甜头,他深挖甜蜜背后的秘密,“吃要吃的明白,贵要知道贵的道理”,29种甜蜜方式通过其历史角色、甜蜜来源、酿造机制、成分构成、呈现形态、味道区分、等级分类、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逐一呈现给读者,塑造了一个蜜罐里的世界,珍贵的是它甜而不齁,文字里处处渗透着理性的科学知识,挖掘人类嗜甜的生物学道理,分析热点甜品的糖分组成,读者从罐里跳脱出来不仅能去做个甜甜的美食博主,还会成为一个理性的消费主义者。

两位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关注美食的知识革命,培养明明白白的精致“吃货”。那么,何为“吃货”?爱吃,能吃,会吃是三大必备条件。何为精致“吃货”?必然得吃出门道,吃出学问,吃的明白,还得能够传播“吃货”学问。在美食的世界里,人类总会有很多的好奇、困惑和想象。化学进入厨房后,精致的厨师研究起了分子料理,精致的吃货则必然得掌握解答美食的疑问的技能,将有关“吃”的学问以最通俗的形式传播给最广大的“好吃”者。陈与郭二人技法可算得上是“吃货”进阶宝典,学习、延伸与发展其对待食材的态度和二人传播饮食中的科学知识的策略与方法自然会走向精致。

这套书的“精致”除了内容的边角俱到与文字描述的通俗,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系列书籍的一部分,在“色”的呈现上自然也是可圈可点。从封面开始便可让读者口齿生津,每一章节里高饱和度实物摄影图片,让视觉在冲击下也能够品尝美味,配上清新文艺的小插画,清雅脱俗,可浓可淡。

“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通往精致的路上,必然得把食材吃净了,吃透了,吃出谈资了,方才对得起通过辛辛苦苦咀嚼堆积起来的脂肪们。饱口腹之欲,挖掘出饮食背后的学问,站在造物主的角度揽每一种食材的生存与演化法则,品口腹之学,让舌尖与大脑同享盛宴,方为精致。

相关范文精选+更多
范文点评